归档时间:2024/4/3 9:39:06

两项改革“后半篇”进行时|前后相续 泸州如何写好两项改革大文章?

来源:泸州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1-09-23 09:38:49 浏览次数: 【字体:

开栏语

2019年以来,泸州市实施两项改革,目前两项改革“前半篇”文章平稳顺利,取得了物理聚合显著成效。在两项改革的“后半篇”文章中,泸州市围绕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发展质量、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治理效能“四项任务”,把改革成果转化为发展红利和治理实效。从今日起,泸州日报开设“巩固深化两项改革‘前半篇’成果,奋力谱写‘后半篇’新篇章——两项改革‘后半篇’进行时”专栏,聚焦泸州市城乡基层治理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展现泸州市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进展成效,敬请关注!

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下称两项改革),是四川省委、省政府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是近年来四川涉及最广泛、群众最关注、影响最深远的重大基础性改革之一。

古蔺蔺州绿肉猕猴桃现代农业产业园中乐园区鸟瞰

2019年以来,泸州市通过实施两项改革,全市乡镇(街道)从144个调减为126个,建制村从1335个调减为1143个,精简镇街事业机构359个,两项改革“前半篇”文章取得阶段性成果。

而从优化调整形成物理变化,到提质增效催生化学反应,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是关键。泸州,又是如何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城乡基层治理、创造高品质生活等工作整体谋划,写好两项改革这篇前后相续的大文章?

优化资源配置 为高质量发展赋能

优化资源配置做“减法”,是在拓展经济发展空间,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上做“加法”。

金风染黛岑,正是丰阜季。2021年9月13日,古蔺县大村镇中乐村,蔺州绿肉猕猴桃现代农业园区中乐产业园内,首年挂果的“翠香”“贵长”猕猴桃试验果已采摘完毕,工人们将陆续进行整树清园、重施基肥、翻耕灌水、防病保叶等工作。而在丰水等产业园内,圆润饱满的猕猴桃挂在郁郁葱葱的藤蔓下,静待采摘期到来。

大村镇便民服务中心主任胡主飞介绍说,蔺州绿肉猕猴桃现代农业园区以“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的模式建设。为保证产品品质,园区管委会对猕猴桃采摘时间有严格要求。而今,大村镇联合东新、皇华两镇,筹备组建猕猴桃协会,以期对区域内猕猴桃产业实施统一技术指导、农资采购、品相控制、产品营销等,保护好“蔺州绿肉”这一品牌。

截至目前,大村镇已发展猕猴桃产业1.2万亩。在镇党委书记李波看来,大村镇正是用好了两项改革这一抓手,盘活一批荒地和闲置用房,搭建起猕猴桃产业园区发展骨架。大村镇有效整合社会资本、产业扶持资金、农户土地资源,采取“资金变股金、资源变资产、集体变股东、村民变股民”模式,也实现了多方利益的有机联结。

古蔺县委、县政府也对全县猕猴桃产业发展给予高度重视,不仅打破原有的行政区划限制,串联起大村、东新、皇华3个乡镇猕猴桃产业园区,还建立产业大党委,由县领导作为大党委书记,3个乡镇党委书记任党支部书记,各支部下设6个功能性党小组,切实解决产业技术服务、产品销售、人才需求、园区管理等问题。

今年3月,古蔺县蔺州绿肉猕猴桃现代农业园区获评“2020年度泸州市星级现代农业园区”,成为示范引领全市现代农业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样板之一。

目光扩展到全市。在全市层面上,泸州市坚持优势优先、特色发展,加快构建“一体两翼”区域发展新格局;在区县层面,探索以“经济区”理念统筹规划编制,在经济区内打破行政区划壁垒,统筹布局了一批医疗、教育、养老等各类生产生活空间。在产业发展上,泸州市开展了特色产业基地提升、产业融合发展、“泸字号”农产品品牌培育等六大行动,高标准规划建设68个现代农业园区,突出打造“世界晚熟龙眼优势区域中心”“巴蜀鱼米之乡”“中国特早茶之乡”“优质粮油产业带”“晚熟荔枝龙眼产业带”“中国特早茶产业带”“赤水河甜橙产业带”,加快形成“一中心两乡四带”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格局。

在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的书写中,改革创新,成为释放泸州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

增强服务能力 助民生改善提速

民众所需是谋划改革的重要因素。加大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设施建设投入,缩短服务半径,才能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画好民心民愿“同心圆”。

琅琅读书声,孜孜勤学影。2021年9月,龙马潭区鱼塘街道福门街,占地197亩的龙马高中正式行课,首期1200余名学生,圆了在区内公办高中学校读书的梦。龙马高中所拥有的智慧实验室、全智能录播教室、希沃白板教学设备、智慧管理食堂,将“让孩子们快乐学习,让老师们高效教学”变成现实,龙马高中副校长朱定英的话语中满怀希冀。

在破局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的工作中,龙马潭区教育和体育局副局长杨福超认为,龙马高中是推动校点布局向人口集中地集聚、推进集团化办学的龙马潭样板,其新增的4500个学位,能有效解决教育资源与民众需求不匹配、优质高中紧缺、学位不足等问题。龙马高中和已建成的福门街幼儿园,及后续规划的福门街小学,将形成从幼儿园到高中一体化办学新格局,促进教育的有效衔接及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让龙马潭区城市功能配套、民生教育更上台阶。

在合江县九支中心卫生院,家住贵州省赤水市的张克梅正排队等待产检。“医疗条件好,服务很好,医疗设备也先进。”这是张克梅选择到九支中心卫生院就诊的原因。

合江县以两项改革为契机,优化整合九支镇医疗卫生资源。今年,九支中心卫生院与五通卫生院实施机构改革,整合行政、后勤和公卫,“运营经费降低了三分之一”,九支中心卫生院院长夏伟坦言。此外,该院积极与周边区域错位发展,引进先进医疗设备,加强人员配备,建成了以外科、妇产科、中医科为特色的重点学科,发展成为区域外科手术中心,年手术台数达五六百台。

通过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及医疗卫生次中心的建设,九支中心卫生院的服务能力正不断增强,服务效能不断提升,逐渐成为片区医疗救治中心、技术指导中心、人才培训中心和公共卫生中心,辐射带动作用开始显现。

泸州市正集中优渥资源,切实提升便民服务效能和为民服务水平。为提升医疗服务的可及性,泸州市规划布局的30个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中,已有10个次中心启动建设。为顺应群众“上好学”的新期待,泸州市不断优化基础教育学校布局,以优质品牌学校为龙头,通过委托管理、跨区域领办等方式,调整撤并基础教育阶段学校56所,新建投用各级各类学校6所。在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的建立、养老服务设施优化布局、养老模式的创新探索上,泸州市已取得阶段性成效。

在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各项工作的推进中,泸州市以“实”为要,让改革红利全方位、深层次、持续性释放,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提高治理效能 让治理能力更优

提高治理效能是在为基层组织“消肿减负”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镇村干部队伍、社会治理力量等作用,打造一支懂治理、能治理、善治理的基层干部队伍,以发挥其整体效益,避免人力和财力浪费。

“这是我家大门,这是门口的农田。”纳溪区护国镇梅岭村村民王佳琴长期外出务工,年迈的父母留守在家,父母身体和生活状况成为王佳琴的牵绊。但在梅岭村“慧眼工程”实施后,王佳琴随时能通过APP看到父母在家状况。

两项改革中,护国镇梅岭、应石、玉龙、长坡、双才、农民“六村合并”为一个“超大村”。村“两委”在原有“天网工程”“雪亮工程”基础上,启动实施了“慧眼工程”,引导村民在自己的房前屋后、家庭农场、产业基地等区域安装视频防控系统,开启乡村治理数字化、智能化。借助“慧眼工程”实时监控等功能,村民们能随时了解家中老人、小孩的生活状况,切实提高村民的居家安全感。

市民政局局长、市两改办主任王坤在接受采访时说,泸州在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中着眼于“效”,以推动基层治理模式创新。

在夯实基层组织根基上,泸州市顺利完成村(社区)“两委”换届,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一肩挑”比例达99.2%;村“两委”常职干部减少12.71%,学历均为大专在读及以上。在推进综合网格改革中,泸州市优化设置网格1996个,统一编制网格代码,配备城市社区专职网格员1021名、农村兼职网格员952名,专职网格员比例提高35%。在强化司法体系建设工作上,泸州市大力推进“两所一庭”建设。截至目前,江阳区龙透关派出所已获评全国首批“枫桥式公安派出所”,泸县云龙司法所、江阳区张坝司法所分别被评为全国模范司法所、全国先进司法所,叙永县摩尼法庭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纳溪区家事法庭被评为全国“十佳”法庭。

德惟善政,政在养民。在写好两项改革前后相续这篇大文章中,泸州市始终以群众获利为目标,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群众满意为标准,注重整体性、协同性和实践性,推动改革红利持久释放,让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并使之成为推动泸州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两项改革 后半篇 进行时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