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县农村集体“三资”(资金、资产、资源)涉及范围广、内容多,但传统流转模式长期存在“地域限制强、信息不对称、竞价机制缺失”等弊端,导致优质资源难以对接有效需求,基层治理中“资产闲置与发展缺钱”的矛盾突出。近年来,泸县以规范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为突破口,探索出一条“市场化运作+跨区域协同”的改革新路,让农村“沉睡资产”焕发新生。
打破地域壁垒:从“无人问津”到“竞价争抢”
泸县福集镇鱼目村一座2668㎡的生猪养殖场,因信息闭塞、交易不规范,多次私下招租未果,闲置4年成为村集体的“低效包袱”。2025年,泸县依托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中心,将该资产信息接入四川省成都市农村产权交易平台,面向全国公开交易。通过“网络公告+精准推送”模式,挂牌仅1周就吸引川渝地区3名意向竞买人参与,经过112轮线上竞价,最终以5.09万元/年(总价50.9万元)成交,溢价率达70%,为村集体增收20.9万元。
过去资产流转靠熟人介绍,现在全国买家都能看到。跨区域交易的方式,让竞价溢价率较传统线下模式平均提升40%以上,真正实现了“乡村资源”与“全国需求”的高效对接。
全程标准运营:7天完成交易,效率提升50%
为确保交易规范高效,泸县建立“资产梳理—规范定价—信息发布—网络竞价—合同鉴证”全链条服务体系。以鱼目村养殖场为例:
权属确认:县农业农村局、镇政府、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联合核查资产现状,确保产权清晰;
科学定价:镇村、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结合市场行情,将养殖场挂牌底价定为3万元/年;
高效交易:从信息发布到成交仅用7天,较传统流程缩短50%时间;
配套服务:交易中心提供法律咨询、合同鉴证等保障,降低交易风险。
标准化流程让买卖双方都放心,村集体增收有据可依,投资者权益也有保障。
川渝协同破局:重庆资本“跨省”竞得经营权
泸县创新“川渝协同农村产权交易”机制,通过川渝地区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数据互通、规则互认,吸引重庆资本参与四川农村产权竞价。鱼目村养殖场的最终竞得人——重庆投资者赵先生,正是通过这一机制跨省参与竞价。
这一“川渝乡村资源共享”的生动实践表明,泸县通过“公开平台引流、跨区域协同、专业服务增效”的农村产权交易改革不仅是盘活“沉睡资产”的关键抓手,更是乡村振兴的“催化剂”。未来,随着川渝协同机制深化,泸县更多农村“沉睡资源”有望转化为发展“源头活水”,为全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提供可复制的“泸县方案”。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