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泸县鼓励增添农林措施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实施方案》的通知
泸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泸县鼓励增添农林措施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实施方案》的通知
泸县府办发[2017]90号
各镇人民政府,玉蟾街道办事处,县级有关部门:
根据《中共四川省委农村工作委员会、四川省财政厅关于命名全省农民增收新产业新业态示范县的通知》(川农委〔2017〕22号)精神,我县已被命名为示范县。经县政府领导同意,现将《泸县鼓励增添农林措施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实施方案》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遵照执行。
泸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年5月12日
泸县鼓励增添农林措施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实 施 方 案
为促进农民增收,圆满完成县委、县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根据《中共泸县县委办公室、泸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2017年促农增收工作的意见》(泸县委办〔2017〕45号)精神,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全县以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农业三产融合发展、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为抓手,以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为重点,以脱贫攻坚工作为关键,进一步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农业产业。确保2017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0.07亿元,增长5.7%,农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5462元,增长11%。其中:实现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6727元,同比增长5;经营性净收入5090元,同比增长14%;财产性净收入384元,同比增长18.5%;转移性净收入3261元,同比增长25%。
二、分项目标及措施办法
(一)种植业
——分项目标
实现农业总产值41.77亿元,比2016年增长1.41亿元,增长3.5%,促进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00元。
——措施办法
1.示范推广绿色高产高效集成技术。2017年,积极推广国标三级米以上优质稻52万亩,推广率86.8 %,其中国标二级米优质稻占20%。推广“耕种收烘干”一体化面积8亩,重点在兆雅、天兴、喻寺、方洞、得胜、云龙等镇示范水稻直播2—3万亩,直播油菜0.5—1万亩。在嘉明、兆雅、方洞、云龙等10个镇示范机收中稻蓄留再生稻20万亩,在“种加”结合型粮食专合社中发展1—2家全自动绿色大米加工生产线。
2.集成组装绿色高产高效模式。2017年,推广高效“稻/菜(油)”水旱轮作模式面积3—5万亩,推广高标准稻渔耦合模式0.6—1.5万亩,推广一体化绿色生态环保种养循环耕作模式面积1—2万亩,推广国标三级米以上优质稻面积45—50万亩和“中稻+再生稻”两季高产栽培技术。
3.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2017年,开展水稻秧田带药移栽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稻田29.48万亩;开展中稻穗期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2.3万亩;开展专业化小麦拌种3.5万亩。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面积共35.28万亩,占全县水稻、玉米、小麦种植面积82.6万亩的42.7%。大力推广生态调控、害虫诱杀、天敌释放、生物农药等技术措施,达到节本增效、保护环境的目的。
4.改善农村资源环境。在喻寺镇谭坝村实施2017年现代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设高标准农田2000亩,开展“田网”“渠网”“路网”及地力建设。具体建设内容:格田整理400亩,排洪渠1.0km,山坪塘6口,pe管安装2.0km,生产便道建设2.0km,地力培肥2000亩。计划投入省级财政资金300万元,改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
5.壮大农业产业。一是企业引领。重点将泸州刘氏食品有限公司作为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积极创新经营模式,发挥“龙头”引领作用,助农增效增收。二是园区带动。计划投资1.2亿元,重点打造泸县现代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通过部门联动、打捆项目、农业招商、集体资产等方式,重点完成园区基础设施和四大基地建设,即:粮油基地、果蔬基地、特色水产基地、巨星生猪基地建设,实现产业分功区、绿色可循环、提质增效益的现代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区。三是发展休闲农业。集中打造乡村旅游示范片,开辟玉蟾街道、兆雅、太伏、海潮、潮河等镇(街道)生态农业休闲观光产业。
6.发展种子产业。大力建设种子生产基地,计划投入2505万元,对1.67万亩的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进行田网、路网、渠网和地力培肥建设。同时,实施种子生产能力提升工程,计划投资1000万元,通过机耕、机防、机收等全程机械化作业,提升生产基地生产技术和水平。
7.发展经济作物。一是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在龙眼种植集中成片的潮河、海潮、太伏等镇结合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建设农产品产地交易市场。完善和配套休闲农业,实现乡村旅游的各项功能。二是争取继续实施国家农业部、财政部“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促进我县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建设,使我县农产品初加工比例逐步稳定提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价值,实现工资收入和销售收入双丰收。三是在太伏镇王湾村和潮河镇唐寺村,实施2017年现代农业综合发展转移支付支持农民合作社建设资金项目,省级财政共投入120万元,新建或改建果园面积达800亩。
(二)林业发展
——分项目标
实现林业总产值17.50亿元,比2016年增长1.00亿元,增长6.1%,促进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0元。
——措施办法
1.发展生态旅游。结合龙贯山、道林沟景区等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同时,在玉蟾街道、石桥、方洞、得胜等镇(街道)主要林区发展林下鸡养殖,带动农户致富增收。
2.实施造林补贴项目。中央财政资金投入100万元,在海潮、方洞、玄滩等10个镇发展花椒、油茶、油用牡丹等木本油料林5000亩。
3.实行退耕还林政策兑现。中央财政兑现退耕还林资金615万,覆盖面积49500亩,惠及约3万农户、10万农民。
4.开展天保工程生态效益补偿。中央财政投入天保工程生态效益补偿费115万元,覆盖林区面积达7.55万亩。
(三)畜牧养殖业
——分项目标
实现畜牧业总产值35.00亿元,比2016年增长2.46亿元,增长7.6%,促进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0元。
——措施办法
1.实施2017年四川省畜牧业重点县建设项目,省级投资300万,撬动社会投资600万元。重点在潮河、得胜、太伏等镇,建设标准化生猪寄养场30组,年出栏生猪3万头。
2.2017年,加快巨星公司30万头产业化项目建设,提高泸县畜牧业现代化生产水平,做大做强泸县生猪产业。同时,支持返乡下乡人员投资现代化生猪养殖产业,降低生猪养殖成本,提高养猪经济效益。
3.利用中央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60万元,在兆雅、嘉明、等镇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农业产业中,全力搞好农牧结合、循环发展,保障生产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
4.实施现代农业项目产业发展项目,省级财政投资195万元,在方洞等镇建设生猪寄养场15组,年出栏1.5万头,建设山羊养殖建设资金,年出栏900头。
5.进一步探索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相结合的机制,使贫困户通过产业发展脱贫致富。
(四)水产养殖业
——分项目标
实现渔业总产值5.00亿元,比2016年增长0.5亿元,增长11.1%,促进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0元。
——措施办法
1.加大水产投入,狠抓典型带动。加强农林、水务、国土、扶贫移民等项目的捆绑使用,引导业主加大基础设施改造和科技投入,大力推进稻田立体种养,确保每年新增稻田立体种养面积4000亩。不断完善渔业基础设施,提升新技术、新产品、新设施的运用,为渔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重点打造嘉明镇2000亩水产健康养殖示范长廊、立石镇2000亩稻虾养殖基地、方洞镇1000亩稻鳅养殖基地、喻寺镇和福集镇500亩稻蛙养殖基地,有效带动全县名优水产品和特色水产品的发展。通过示范带动,不断促进全县渔业健康快速发展。
2.转变养殖观念,提升市场竞争力。全面推行水产健康养殖,搞好手机物联网养殖示范,取缔肥水养鱼,改善渔业养殖水域环境,科学饲养管理,为广大消费者提供适销对路的优质水产品。加强技术培训,拟印发职业农民培训教材三套1500册,开展职业农民培训2000人次,提高全县养鱼技术水平。培育产、供、销一条龙的经营合作组织,疏通产、供、销信息渠道,提升水产行业整体经营水平。鼓励扶持水产专业合作社积极开展水产标准化、规模化生产,进行无公害水产品认证,创建水产品牌注册商标。扩大“雨坛甲鱼”“酒城渔夫”等水产品牌的知名度,并把品牌提档升级,开辟水产品电商销售渠道,开展与超市对接,拓展优质优价市场。狠抓全县水产品无公害认证面积1万亩,开展名优品种养殖面积4万余亩,不断提升水产品市场竞争力。
3.发展和谐渔业,共建渔业新村。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原则,每年打造1个500亩以上相对集中成片健康养殖示范小区。2017年,在喻寺镇谭坝村现代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集中打造500亩特色水产养殖基地,把渔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打造“山清、水秀、人鱼共欢”的渔业新村。加大对电、炸、毒鱼等行为的打击力度,规范渔业生产行为,维护生产者的合法权益,建立良好渔业生产秩序,构建和谐平安渔业。
(五)农业服务业
——分项目标
实现农业服务业总产值2.6亿元,比2016年增长0.02亿元,增长2.6%,促进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元。
——措施办法
1.农机应用新技术和新模式。2017年,实现机耕作业88万亩,机械化育插秧11万亩,机收作业42.2万亩,主要粮食耕种收机械化综合水平达58.4%。利用“信息化+真空罐(真空泵)+机械密封泵”技术,改造10座以上技术落后泵站。完善提灌站产权制度,成立提灌站用水户协会和农机提灌站协会。采取财政采购服务、委托经营管理等多种方式,提高全县提灌站的管理和养护水平。
2.努力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引导农机服务组织购买大马力、高性能、复式作业机械,促进农机装备由低档次向高性能、由单项作业向多功能复式作业转变,实现粮食生产机械与其他农产品机械协同发展、优化配置。
3.全面提升农机作业水平。加强农机农艺融合,进一步完善机棚、机库、仓储、加工和机耕道路等设施建设。引导农机合作社依法流转土地,推进规模化、集约化、社会化经营进程。完成机耕便民道建设300公里;新建和技改提灌站18座;实现机电提灌保灌面积35.6万亩。培育农机专业化服务队伍,在机耕、机插秧、植保、机收和烘干等主要环节,组织农机合作社与家庭农场服务开展对接,逐步拓展作业市场,加快家庭农场自我服务、农机社会化服务和租赁服务等多元化服务能力的培育,不断优化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新建县级农机专合社1个、规范化专合社1个,培育农机专业服务队伍1个,培训农机操作手100人。
4.专业化统防统治。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面积共35.28万亩,占全县水稻、玉米、小麦种植面积82.6万亩的42.7%。
(六)农村改革
——分项目标
通过发展集体经济、土地流转、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示范带动等试点,加大转移支付或补贴力度等形式,增加农民可支配收入800元。
——措施办法
1.积极发展农村集体经济。通过规范农村集体三资管理,5个股份量化改革试点,成立农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并规范其运作,大力发展集体经济产业,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国家财政加大对集体经济的扶持,使人均集体经济收入达到6元以上。
2.加快农村土地“三权分置”。2017年,预计流转土地达到2万亩,实现土地收益达到800万元。如果通过土地入股方式参与农民合作社或集体资产管理公司中,还可实现分红收入。
3.增加务工收入。2017年,新培育农业龙头企业2家,农民合作社45家、家庭农场20家,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示范引领,让农户就地务工。
4.开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金融服务。继续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2017年颁证率达到90%,扩大农业设施确权登记颁证试点范围。鼓励开展农业物权抵押融资业务,建立财政、金融、企业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沟通渠道。
5.注重农业补贴。深化改革农业补贴,完善补贴体制机制。2017年,全县农业补贴资金达到9400余万元,全面落实2017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完善适度规模经营补贴体制机制,全面结合政策性继续全面落实购机补贴政策,优化改进购机补贴操作程序,做好央补、县补和追加补贴等补贴资金结算,强化补贴机具核查,加强补贴办理人员培训(或业务培训)。全面推进补贴政策和信息公开,强化监督检查。将农民合作社、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农机)经营主体作为重点补贴对象;争取金融部门支持,解决农民购机筹资难问题。
6.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大力实施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和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训计划,选派专合社骨干、家庭农场主到四川农业大学、省农科院以及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进行种养技术和经营管理综合培训,v2017年培训新型职业农民500人。
7.全面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加强政策性农业保险领导、宣传力度,切实把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做到应保尽保,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领导,落实责任。各镇(街道)、县级有关部门要切实落实农民增收主要领导负责制。建立主要领导牵头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专人具体干的工作机制。要加强农民增收统计业务指导,形成横向到边,纵深到底的统计渠道。
(二)完善制度,形成常态。农民增收工作实行季度分析例会制度和季度排位、半年通报制度,定期研究农民增收工作,分析形势,研究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确保完成目标任务。
(三)注重考核,运用结果。各镇(街道)、县级有关部门要加大督查力度,及时总结经验、通报问题;把农民增收工作作为农业农村经济工作先进镇(街道)推荐和评选的重要指标,以县统计局发布的全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为考核依据,对各镇(街道)进行排名打分,作为对各镇(街道)的农业农村工作的目标考核。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