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油换挡!”在福集镇森林防火演练中,一辆新型消防车爬坡时因操作生涩熄火,队长迅速提醒操作员。这辆新投用的消防车正是泸县利用国债项目新配发的应急救援装备之一。泸县聚焦国债项目装备配发、管理、使用,实施自然灾害应急能力提升工程,不断补齐基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短板,将国债资金转化为提升基层应急能力“爬坡上坎”的新动力。
装备前置 筑牢基层硬支撑
“救援舟艇组合(冲锋舟)1组、北斗终端3个、便携式担架12个……”日前,县应急管理局应急指挥中心工作员为立石镇送去39件国债物资装备。该镇相关负责人表示,立石镇玉龙湖水域资源丰富,同时小河流域灾害频发,新装备的配发很有针对性,将显著提升全镇监测预警、抢险救援和综合保障能力。
“至此,增发国债支持应急能力建设的1088件(台/套)国债物资装备全部发放到泸县各镇(街道)。”县应急管理局副局长刁元森介绍,集中配发的这批物资包括森林火灾扑救、抗洪抢险、水域救援、综合保障和地震地质救援5大类,涵盖无人机、防灭火车、正压式呼吸机等34类应急救援装备,目前已基本满足了各镇(街道)“救小、救早、救初期”的需求。
配齐基层应急装备,让防灾“硬起来”。泸县建设县、镇级应急物资储备库21个,储备抢险救援物资装备101类10730件。推进储备物资数字化、信息化建设,县镇村(社)三级储备物资,均纳入“泸县应急作战”物资管理系统,运用微信“扫码”快速出入库,将县域物资调拨时间缩短到1小时内。按实际风险类别,将常用适用装备前置到村(社),落实村(社)应急专干管护,提升县域应急物资管理和调度能力,筑牢基层应急硬支撑。
人装一体 锻造救援硬实力
装备落地只是第一步,如何让“硬件”与应急“队员”深度融合才是关键。县应急管理局创新实施“三阶训练法”培训模式:基础培训覆盖全员,确保基层人员都能熟练掌握装备操作规范;专项集训针对特种装备,邀请设备厂家技术员驻点指导,让基层人员深入了解装备性能;实战演练模拟真实场景,检验装备效能与团队协作能力。
“使用便携式气象站时,大家要启用4G无线传输或蓝牙连接手机/电脑软件,将数据上传至云平台实现远程管理……”8月5日,福集镇组织镇应急办、全体机关应急队员开展国债物资装备专项培训。采取“理论+实操”模式,围绕便携式气象站、高压细水雾灭火机等应急装备展开,技术人员系统讲解设备参数、操作流程及维护规范,通过“手把手”教学和全员轮训,确保新式设备“专人精通、人人会用”关键时刻“拉得出、用得上”。
福集镇应急办负责人黄磊表示:“我们每季度开展复训演练,并组建‘装备操作能手’先锋队,锤炼‘人装一体’的应急铁军,确保在防汛减灾、火灾救援等突发事件中充分发挥装备效能。”
此外,针对新配发的装备,泸县建立“使用—反馈—优化”闭环机制,定期收集镇街物资使用情况,针对操作难点、维护短板开展“点对点”强化培训。同时,设立物资使用效能评估体系,将装备维护保养、培训使用记录纳入年度应急能力考评,推动基层从“被动接收”向“主动精进”转变。
实战励兵 激活装备新动能
近日,一场以“以水灭火”为核心任务的应急实战演练在石桥镇道林沟风景区展开。
面对山高坡陡、道路崎岖的恶劣环境,来自国债项目的无人机对火场进行全方位勘查定位,精准计算火场位置,为灭火行动制定战术地图;水陆两栖救援车、森林消防摩托车等新型装备翻山越岭,扑火队员们坐在车上即可完成管带组装、铺设,极大提高了灭火效率。
“这场演练不仅检验了新装备的性能,更标志着泸县通过国债资金支持的装备升级与能力建设,已初步形成“科技赋能+人装结合”的新质战斗力。”县应急管理局局长杜良仲介绍。
为强化国债装备有效运用,泸县建立“月演练、季考评”机制,将国债装备使用效能纳入年度应急能力考核体系,累计开展防汛抢险、地震救援、森林防火等专项演练128场,新装备出勤率达100%,基层队伍具备同时处置3类突发事件的能力,从“人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积极转型。
下一步,泸县将持续深化国债装备应用,提升基层队伍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致力于打造一支关键时刻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的基层应急救援队伍,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发展贡献力量。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