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应急管理工作的前哨,是应急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泸县持续不断加强基层应急能力建设,加快打通应急管理“最后一公里”,全力推进应急管理能力和体系现代化。
坚持创新引领,提升“防”的能力
2022年11月16日,泸县应急局在四川省应急厅专题汇报了泸县应急作战指挥系统1.0版本建设工作,引起四川省应急厅和各地应急部门的广泛关注。
据了解,为提升泸县应对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的信息化指挥水平,泸县投入约120万资金,历时19个月,自主研发应急作战指挥体系1.0系统,该系统包含1个微信小程序、3个客户端和预警发布、预案管理、物资管理、场所管理、队伍调度、灾情管理6个核心板块。
“该系统通过微信就可以搭载,具备很多智慧化、信息化的优势,比如群众发现隐患只需要简易操作就可以上传图文进行报警,指挥部门也可以通过系统点对点就近调度力量进行处置等。”据泸县应急管理局应急联动指挥中心副主任文翔介绍。
与此同时,为破解“喊醒”“叫应”难题,泸县还建立起覆盖县、镇、村、组、点3000余人的“五级”预警网络,建立自规、水务、应急、气象四部门“预警研判+月度会商”平战结合会商机制,及时共享雨情、水情、汛情、险情,分析研判灾害发展趋势,2022年共开展预警会商9次、月度会商5次,通过各种渠道发送预警信息1.5万条,辐射20个镇(街)大部分群众,有效应对了“5.8”特大暴雨、“6.23”特大暴雨等10次暴雨洪涝自然灾害。
坚持固本强基,提升“抗”的实力
“近年来,我们通过成功应对和处置‘8.18’‘8.19’沱江长江洪峰过境、‘9.16’泸县6.0级地震和2022年60年一遇特大干旱等一系列自然灾害,及时复盘总结,进一步夯实水旱地震地灾、森林防灭火等方面防减灾基础。”泸县应急委办主任、县应急管理局局长杜良仲介绍。
“新房修得很扎实,抗震级别也高,感觉特别安心。”2022年3月,泸县“9.16”地震受灾群众福集镇小冲子村杜明英一家搬进新房时笑着说。
据了解,自“9.16”地震后,泸县严格执行房屋抗震设防标准,严把灾后重建房的安全关,提升新建房和灾后重建房的抗震能力,累计开展自建房安全隐患排查10.6万栋,整治隐患866个。
2022年5月20日,天兴镇场口村6社村民李孝成将印有“防灾救民 情系百姓”的锦旗送到泸县应急管理局工作人员手中。
李孝成说:“我的房子后面就是刷把冲滑坡灾害点,每次遇到暴雨天气,滑下来的泥石都可能危及到房屋,是县上的地灾隐患点整治行动解决了我的提心吊胆。”
据了解,2022年以来,泸县累计投入2200万余元对全县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集中治理,全面治理了“9.16”地震造成的19个地灾隐患点,进一步提高了抗灾水平。
“千万不要携带火进林区,监护人一定要看好自家的人,引发了火灾,小心要坐牢哈。”2022年8月,毗卢镇坳丘村村支书宋娇挨家挨户到自己包保的村民家作上门走访。
据悉,为进一步推进末端发力机制落地,泸县在森林防灭火方面建立起“2+1+1”重点人群管控机制,落实2户邻居、1个村干部、1个社干部包保责任,加大对精神病患者、65岁以上老人、14岁以下儿童和流浪乞讨人员等“八类”重点人群的管控。
同时,泸县还制定了森林防灭火作战图,标明12个林区重点目标、20个森林防火检查点、1个直升机临时起降点和14个蓄水池,做到森林防灭火指挥“一张图”,实现指挥调度“挂图作战、一目了然”。
坚持常务无虞,提升“救”的水平
在泸县潮河镇,有一支40人组成的摩托车应急救援队,他们穿山越岭开展灾情监测、安全宣传和灾情的先期处置,成为泸县最机动灵活的应急“先头”队伍。
潮河镇摩托车应急救援队正是泸县48支“一主两辅”救援队伍之一。据了解,泸县一共设立了12支专业性应急救援队伍,涵盖医疗卫生、防疫、气象、通信、网络安全、水旱灾害、社会秩序维护、动(植)物疫情等领域,设立20个镇(街道)常备应急救援队伍和16支社会型应急救援队伍,并通过专业队和社会应急力量联防联讯训等方式,锻造应急铁军。
在“7·22”泸县防汛救灾应急实战演练中,福集镇李子村灾害信息员钟辉掏出随身携带的防汛抗旱“口袋”预案,对照应急响应启动条件和工作职责,及时有序向县防汛抗旱指挥部报告,圆满完成演练任务。
“‘口袋’预案非常简洁易懂,像我这种只有小学文化的人都能看得懂、会操作。”钟辉说。
据了解,2022年以来,泸县将以往应急预案的关键内容高度浓缩,创新编制防汛抗旱、暴雨洪涝和抗震救灾3类“口袋”预案,并根据不同响应级别,在每一类下编制一级、二级、三级“分预案”,遇到哪一类,启动哪一级,就用哪一本,让预案随时随地“摸得出、看得见、记得住、用得上”。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