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蟾街道:旱稻种荒地 人大解难题

来源:玉蟾街道 陈利 发布时间:2025-05-16 16:11:37 浏览次数: 【字体:

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撂荒地治理是绕不开的关键课题。2024年以来,玉蟾街道龙桥社区积极探索创新,将旱稻种植与撂荒地整治相结合,人大代表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与带头作用,成功破解这一难题,让“沉睡”的撂荒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

因地制宜寻良策,旱稻成“破题之钥”

玉蟾街道龙桥社区作为三项制度改革的试点地区,因改革需要、劳动力外流等原因加上龙桥社区苗木企业因经营不善导致350余亩林地退还老百姓后出现撂荒状态,龙桥社区人大代表联络站的代表们通过走访调研、与农业专家座谈,发现旱稻种植无需大量灌溉用水,对土壤肥力要求相对不高,且管理相对简单,十分适宜在这些撂荒地上种植。人大代表刘本建在调研中提到:“这些撂荒地就像蒙尘的珍珠,旱稻种植就是擦拭珍珠的布,只要找对方法,荒地也能变宝地。”

于是,该联络站的人大代表们积极建言献策,推动政府将旱稻种植纳入撂荒地整治重点项目,制定相关扶持政策,从种子补贴、技术培训、机械支持等多方面给予保障,为旱稻种植在撂荒地“扎根”创造良好条件。

示范引领强信心,荒地渐披“绿装”

为打消村民对在撂荒地种植旱稻的顾虑,人大代表带头“吃螃蟹”。人大代表刘本建率先邀请四川勃森轩禾牧业有限公司邹德平承包龙桥社区三组的300亩撂荒地,引进优质旱稻品种,按照科学种植方法进行试种。在种植过程中,人大代表们还邀请农业技术人员全程指导,通过微信群、现场会等形式,向村民分享种植经验和管理技巧。

试种当年,这片撂荒地就迎来了丰收,亩产量达到300公斤,可观的收益让村民们纷纷动了心。在人大代表的示范带动下,附近的村社也加入到利用撂荒地种植旱稻的行列,曾经杂草丛生的撂荒地,逐渐被一片片绿油油的旱稻覆盖。

全链服务保成效,稳产增收有底气

为确保旱稻种得好、卖得出,人大代表持续发力。一方面,积极协调专业合作社,为种植户提供耕地、播种、收割等全程机械化服务,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主动对接粮食加工企业、电商平台,帮助村民拓宽销售渠道,推动旱稻从“田间”直通“餐桌”。同时,代表们还建议政府加大对旱稻深加工产业的扶持力度,开发旱稻米粉、旱稻酒等产品,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如今,龙桥社区通过旱稻种植已整治撂荒地400余亩,昔日的撂荒地变成了“希望田”“丰收田”,既有效遏制了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保障了粮食安全,又为村民开辟了增收致富的新路径。人大代表用实际行动书写着撂荒地治理的精彩答卷,为乡村振兴绘就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玉蟾街道 旱稻 荒地 人大 解难题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