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泸县:文化赋能 千年古县走出乡村振兴“新路径”

来源:县融媒体中心 黄平 发布时间:2025-10-22 09:48:27 浏览次数: 【字体:

在川南腹地,长江之畔,一座承载千年文脉的古城静静伫立——四川泸县。作为巴蜀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这里古韵悠长,玉蟾山下文脉绵延,九曲河畔诗意流淌。龙舞腾跃,龙文化熠熠生辉;龙眼古树苍劲参天,稻虾田畴绿意连绵。历史的厚重与时代的脉动在此交汇,传统文脉与现代乡村发展同频共振。如何让千年文化“活”起来,让乡村发展“旺”起来?泸县以“文化+”为笔,以乡土为纸,绘就了一幅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202510220951400298.png


“文化+能人”:以文育人 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眼下,在泸州雨坛彩龙非遗工坊,第六代传承人张家银正和工匠们加紧制作彩龙、草龙、布衣龙等一批新龙,这批新龙将用于国家级非遗——泸州雨坛彩龙的研学实践活动。

作为泸州雨坛彩龙的传承人,张家银既是技艺的守护者,更是文化的“领头雁”,除了制作龙,他还深入多所乡村学校开展“非遗进校园”舞龙教学活动。他不仅指导学生制作彩龙,更将舞龙技巧、民俗历史融入课堂,从扎制龙身到挥舞龙珠,一招一式间传递着百年非遗的温度与智慧。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孩子们不仅掌握了制龙技艺,学会了舞龙技巧,更在腾跃翻飞的龙舞节奏中,读懂了奋发进取的龙文化精神。

近年来,泸县多所学校依托非遗传习所,开设“彩龙制作”“龙舞基础”等特色课程,组建“雨坛童子龙”“石桥板凳龙”等多支青少年舞龙队伍,成为一道流动的文化风景线。“让孩子们从小认知和热爱非遗,才是文化传承最坚实的根基。”张家银说。

如今,泸县以雨坛彩龙为代表的文化遗产,正在通过创新性转化形成特色文化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在传承技艺方面,依托泸县龙舞非遗传承人,提升龙舞技艺,促进龙舞高质量发展。在文创开发上,泸县加强文创孵化,统一设计包装龙特产,孵化龙盲盒、龙文具等特色产品,打造“龙小小”系列产品,在传播龙文化的同时,也带来了经济效益。泸县持续推动龙舞与文旅融合,拓展研学体验、龙舞进校园等项目,以“舞龙+”提升龙舞产业附加值,有效激活了乡村经济。

在得胜花灯传习所,得胜花灯第七代传承人杨光明正带领她的“姐妹艺术团”排练最新编排的节目。这些“农忙扛锄头,农闲搭台表演”的演员们,即将为周边村民带来一场精彩演出。“我们唱花灯十多年了,很多都是我们自己编排的作品,这些作品都是歌颂我们的新生活,村民都听得懂,我们希望带给村民更大的鼓舞,让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们的日子会越过越红火。”杨光明说。

杨光明是得胜花灯传承人,平时除了参加文化活动,她也是地道的“钟表匠”。她的“姐妹艺术团”表演者大多是当地村民,有的是种植能手、家政工、有的经营着自己的小店铺……杨光明和她的姐妹们数十年如一日,坚守着这门民间艺术。她带领创编《新农村新面貌》《乡村振兴唱新歌》等新曲目,用乡音唱响时代强音,以花灯传递文明新风,广受群众喜爱。“得胜花灯不仅是表演,更是连接乡情的纽带。”杨光明说。

近年来,泸县创新实施“文化+能人”工程,推进民间艺术职称评审、演艺技能认定等举措,依托“农民演艺大舞台”品牌,为基层文艺人才搭建展示才华、引领乡风的广阔平台。

“农闲时‘搭台唱戏’,农忙时‘挥锄耕田’。泸县农民演艺团队已发展到130余支,从业人员超过2800余人。他们扎根乡土,年演出达1万余场次,演出收入突破5000万元,足迹遍布川、滇、黔、渝等地。”泸县文化广电旅游局局长冯秋兰表示,“泸县农民演艺大舞台”自2019年启动以来,如同“乡村文化之火”,已经“燃烧”了十六年,成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亮点。

如今,以张家银、杨光明等为代表的文化能人,正成为泸县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行走在泸县的乡村,文化广场上歌舞飞扬,农家书屋里书香四溢。这里的老百姓不仅“种”文化,更“播”文化,将文化的种子撒遍巴山蜀水。泸县农民演艺的繁荣,展现了文化如何从“软实力”转化为乡村振兴的“硬支撑”,文化育人正悄然改变乡村精神风貌,以文化人、以文兴业、以文铸魂的生动实践正不断走向深入。

“文化+治理”:以文聚力 打造和美乡村“强引擎”

清晨的泸县石桥镇洪安桥村会议室里座无虚席,今天这里将按照村民去年获得的积分,举行一场热闹的分红仪式。在村委会工作人员的有序组织下,村民股东代表依次上前接过分红款,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其余分红款由每组组长领回发放。

去年,洪安桥村村集体总收入达229.02万元,村民年度分红总金额达14.6万元,村民凭借对村集体经济与公益事业的贡献获得相应分红,“积分制分红”模式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注脚。

“今年我有600多积分,分到了388元。明年我还要继续努力,争取拿更多的分红。”村民张代群数着手中的钞票,脸上笑开了花。

近两年,泸县石桥镇洪安桥村创新探索“积分制分红”模式,将参与环境卫生整治、志愿服务、在产业基地务工、土地等资源折资入股等纳入积分,对村集体经济和村公益事业贡献的多少来进行积分和分红,有效提高了全村村民参与村级事务管理及公益活动等积极性。

泸县石桥镇洪安桥村的乡村治理成效同样得益于村规民约的“瘦身”。曾经的村规民约长达1.5万多字,内容冗长繁琐。去年9月,洪安桥村对村规民约进行了修订,字数由1.5万多字缩减至不到500字,形成了更加简洁明了的“‘十不’‘五治’”行为规范。“瘦身”后的村规民约明确了积分制奖惩措施,惰、懒、脏、赌等行为都会扣分,甚至取消当年积分,而积极参加公益服务活动、帮助邻里则会相应加分,这种变化激发了村民参与乡村事务的热情。村民林大哥的经历是这一变化的生动体现。他因之前喝酒打牌、经常跟村干部唱反调被扣了80.5分,去年只拿到264.5元的分红款。如今的他大有改变,积极参与村里的产业发展、公益活动,这次高兴地领到了1276元分红款。

“村里通过积分制鼓励村民参与文化活动、基层治理、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等,涵盖方方面面。让乡亲们从过去的‘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从而激发乡亲们参与和美乡村建设的内生动力,也培育了文明乡风。”泸县石桥镇洪安桥村村委会主任邱宗祝说。

近年来,泸县坚持“以文化人、以文促治”,创新推行“文明积分”“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家风家训上墙”等举措,让文明实践蔚然成风,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显著提升,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善治新格局正加速形成。

在玄滩镇,村民依托“农民演艺大舞台”自编自导小品《邻里一家亲》,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倡导移风易俗,抵制陈规陋习;在立石镇,每年开展“孝老爱亲”典型评选,弘扬崇德向善的美德风尚;在玉蟾街道,家风家训融入民居墙绘,打造“会说话”的文化墙,润物无声滋养民风;在云龙镇,创新“文化调解”机制,将传统礼仪、家风家训融入矛盾化解,实现“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

以文聚力,绘就乡村振兴“精神画卷”。如今,泸县已建成村级文化服务中心198个,乡村图书馆、文化广场实现全覆盖。每到傍晚,文化广场灯火通明,欢声笑语,广场舞、坝坝电影、读书会轮番登场,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泸县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文化阵地已成为群众的精神家园,也成为乡风文明的培育沃土。文明新风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涵养着乡村治理的“根”与“魂”,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能。

“文化+产业”:以文为笔 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不久前,在泸县龙眼龙虾消费季活动现场,一场集文化展演、农产展销、美食体验于一体的盛会,正火热上演。泸县龙舞腾跃翻飞,气势磅礴;川剧变脸、金钱板等传统曲艺轮番登场,掌声不断;非遗体验区里,游客亲手制作龙灯、体验剪纸,沉浸式感受巴蜀文化的独特魅力。

农产品展销区和美食品鉴区,人头攒动,来自全县20个镇(街道)的特色“土特产”齐聚一堂。泸县龙眼、泸县早虾、牛滩生姜等优质农产品变身“香饽饽”,通过现场试吃、电商直播等方式热销。仅活动首日,农产品销售额突破100万元,线上订单同比增长60%。“以前愁销路,现在政府搭台、文化引流,我们的龙眼卖到了全国。”泸县潮河镇后湾村党总支书记徐仁刚喜上眉梢。

“依托‘中国龙文化之乡’品牌,我们创新打造‘龙眼龙虾消费季’IP,推动‘文化+农业+旅游’三链融合,让文化‘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泸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刘代全介绍,活动期间,全县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带动餐饮、住宿、采摘等综合消费显著增长。未来,将让更多泸县“土特产”搭上“文化快车”,奋力书写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新篇章。

文化赋能,不仅“火”了产业,更“活”了乡村。在玄滩镇新山村稻虾基地,游客可体验垂钓乐趣;在潮河镇万亩龙眼林,亲子家庭参与采摘研学,乐在其中。一批“文化+农业”示范园应运而生,既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也盘活了乡村生态与人文资源。

“我们建成了一条长12公里的稻虾产业环线和研学基地,下一步将以小龙虾为‘媒’,举办乡村音乐节、‘龙宴’争霸赛、农耕文化体验等活动,打造农文旅融合沉浸式消费场景,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串联起乡村振兴美好版图,让村民的‘钱袋子’更鼓。”泸县玄滩镇新山村党总支书记张祖强展望未来,信心满满。

从单一农业生产到多元业态融合,从传统农耕村落到特色文旅活动打卡地,新山村正在探索一条以文化为纽带、以产业为基础、以旅游为载体的乡村振兴新路径。这只小小的龙虾,正“舞动”出一条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之路。


四川泸县 文化 赋能 千年古县 走出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