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千年古县,泸县资源禀赋优势突出。近年来,泸县立足本土特色资源,通过高位推动,不断探索文化产业发展新路径,创新营销方式,依托成功创建的四川省首批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县、四川省首批文化生态保护区,持续激活文化新动能。
泸县高位推动机制、体系、阵地建设。不仅制定了《龙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出台《泸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等制度,还与四川大学、西南医科大学等高校合作,签订龙文化保护建设战略合作协议,强化龙文化研究保护。
在搭建立体高效的传承体系方面,泸县建立龙舞文化国家、省、市、县四级传承人制度,培育形成国家级1人、省级1人、市级7人、县级13人的龙舞代表性传承人梯队。目前,已建立非遗传习基地36个、龙文化传习所16处,全县舞龙人数达2000人。
为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优秀传统文化,泸县近五年已投入资金2.9亿元,涵盖推动群众文化活动、加强文物保护、图书馆和文化馆建设等方面。
泸县立足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不断探索文化产业发展新理念、新路径。
推动“文旅+业态”。泸县依托龙文化、石刻文化、庄园文化等深厚文化资源,建设龙舞庄园小镇、石刻文化博览园等一批独具文化特色的文旅景区、文旅业态和文旅设施。现已成功建成龙桥文化生态园景区、宋代石刻博物馆、屈氏庄园博物馆等文旅点位,同步开发玉龙湖、道林沟等山水资源,年接待游客450万人次。促进“演艺+市场”。依托全县105支农民演艺队伍,建成泸县农民演艺网红直播间,带动行业年均演出1.6万余场次,累计演出收入达2.5亿元。
创新“文创+IP”。对照宋代石刻民间民俗文化,开发40余种生活日用品、旅游纪念品等文创产品。围绕非遗元素,设计了“如龙饮水”和“龙小小”两个文创IP,开发“如龙饮水”瓷器用具、“宋人十二时辰”中式糕点攒盒等文创系列产品。
今年5月18日,泸州市首部历史文化微短剧《梦华石录》在泸县宋代石刻博物馆举行上线仪式,以创新影视语言解码宋代石刻艺术,构建起传统文化与现代传播的桥梁。泸县抓住融媒体发展和区域协同的时代机遇,借屏出圈、融圈联动。
抓住“双眼”。泸县积极与央视合作,彩龙、龙眼等非遗和特色农产品亮相CCTV-17农业农村频道《农家院里过大年》《乡村大舞台》等栏目。
融入“双圈”。泸县融入川南渝西文化旅游营销联盟,联合推介川南渝西文化旅游环线,与重庆市荣昌区、永川区、铜梁区联合签署《成渝轴线区(市)县文化旅游协同发展战略合作协议书》,建立泸县-永川-荣昌文旅部门联席会议机制,打造川渝毗邻区域文化旅游协作“金三角”。
创立“双节”。泸县创新设立“龙文化宣传日”和“宋代石刻文化宣传周”,以文化遗产节庆活动为重要节点和载体,开展主题鲜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展示、研学、体验等活动,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下一步,泸县将全面启动龙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申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工作,加速推动“川南龙桥群”申报中国世界遗产预备名单,高质量建设四川省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试点县。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