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资强则应急强 筑牢“最先一公里”防线
“这个照明灯亮度高、照射范围广,能有效满足突发停电等紧急情况下的大范围照明需求!”
日前,在泸县福集镇应急物资发放现场,应急办工作人员看着新配发的消防摩托车、救生拉网、红外热成像仪等39件应急装备赞不绝口。
今年七月,泸县为各镇街增发国债支持的1088件(台/套)应急物资装备全部发放到位,涵盖森林火灾扑救、抗洪抢险、水域救援等5大类,防灭火车、自救呼吸器等34小类应急救援装备。
“有了这些硬核装备,以后面对防汛抢险、森林灭火这些急难险重任务,我心里更有底了!”面对新物资,福集镇应急办负责人黄磊感慨道。
那如何确保这些装备发挥最大效能?泸县投资9500万元打造县级应急指挥中心、防震减灾中心和应急物资储备库,自主开发应急作战指挥系统,构建起应急指挥“智慧大脑”。各镇街按照指挥中心、值班室、应急办“三室合一”标准建设应急指挥平台,配备LED大屏、会议系统、华平单兵、无人机等先进设备,大幅提升实时指挥调度和前端处置能力。
同时,泸县应急管理体系更延伸至村级。各村(社)单独设置应急管理办公室,配备远程记录仪、会议系统和物资管理系统,县、镇、村(社)三级联动指挥体系彻底打通。
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时无备。目前,全县已建成应急物资储备库21个,储备物资101类10730件。通过推进数字化、信息化建设,县镇村(社)三级储备物资,全部接入“泸县应急作战指挥系统”,实现“扫码”快速出入库,县域物资调拨压缩至1小时。
练为战训为强 练就“人装合一”真本领
“使用高压接力消防水泵,必须先检查、后启动、再调整……”
烈日当空,身着蓝色应急马甲的石桥镇应急队伍队员正聚精会神地听着来自泸县综合联动指挥中心的技术专家讲解高压接力消防水泵操作规程。
石桥作为泸县第一林业大镇,森林覆盖率高达51%,茂密的绿荫是珍贵的生态财富,但也意味着极高的火灾风险。面对艰巨的防火任务,“人防+物防”缺一不可,熟练掌握装备技术性能,成为队员们必备的关键技能。
近年来,泸县持续极大投入,全面加强装备配备、人员培训和机制建设,构建起“1+6+N”应急指挥体系,按照“一主两辅”要求,组建325支、6700人的镇村应急队伍,并纳入16支社会应急力量,,实现统一调度、规范管理。
队伍建强,关键在练。为确保这支庞大的应急力量在关键时刻能够“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泸县将常态化培训与实战化演练作为提升队伍战斗力的根本途径,对两辅队伍和社会化队伍实行“年跟班、季培训、月拉练”机制,按季节开展森林防火、防汛抗旱、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等专项练习,多元化提升队员实战技能。
随着本次国债物资装备全部到位,县应急管理局创新实施“三阶训练法”,建立“使用—反馈—优化”闭环,定期收集使用情况,开展“点对点”强化培训。
“通过复训演练,队员从‘会用’到‘敢用、善用’,真正实现人装合一。”石桥镇应急办负责人黄光荣说。
智慧赋能 防在成灾之前
“您所在的区域即将遭受暴雨突袭,可能诱发山洪地质灾害,请您立即撤离……”
8月10日深夜,正在熟睡的村民王志刚被一阵连续的电话铃声“叫醒”,电话另一头机器人不断重复着转移避险通知。十几分钟后,在镇村干部、民兵的组织下,王志刚被疏散至临时避险转移安置点。几个小时后,王志刚房屋区域被倾泻而下的山洪淹没。得益于及时转移,无人员伤亡。
这一切高效有序应对的背后,得益于现代化“智慧应急”体系的有力支撑。
近年来,泸县整合13个行业领域数据,研发“应急作战指挥系统”,横向联动57个行业部门、1000余人,建立起“微信+短信+电话”的县镇村三级“强迫性预警叫应”机制,实现县域预警广播全覆盖,打造预警信息“15分钟步行响应圈”,形成一张高效协同的应急响应网络。
正是凭借这张应急响应网,预警信息得以在9分钟内到户到人,成功实现提前转移,最大程度避免了可能发生的人员伤亡。
“从‘4·29’到‘5·25’,再到‘7·19’,这套系统顶住多轮极端暴雨的应急考验,把预警变成行动,控风险于成灾之前,最终实现极端天气人员零伤亡。”县应急管理局副局长刁元森表示。
下一步,泸县将继续打好“硬装备+强队伍+智系统”的“三位一体”组合拳,持续夯实基层基础、优化管理体系、强化科技赋能与人才支撑,全力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