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革泸县基层委员会:
您委提出的关于“美丽乡村建设应留住乡韵乡愁”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2019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市美丽宜居乡村文件精神,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始终坚持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为导向,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厕所粪污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与污染防治攻坚和脱贫攻坚紧密结合。注重突出重点、有序推进,注重保护、留住乡愁。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农民生活品质,推进宜居乡村建设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奠定基础。
一、坚持科学规划引领
(一)注入新规划理念。我县在泸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提出,以“三生”同步实现宜居乡村的标准发展,以“三风”共创实现文明乡村高水平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生态文明。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产物,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旨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乡村生态文化是乡村社会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精神与物质文化成果。这种文化既包含长期历史时期形成和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又包含当代乡村对现代人类文明成果的吸收,以及结合本地要求创造和发展的新文化。我县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结合各村落景观资源的特点、禀赋等进行了大致分析研究,形成以乡村生态文化为魂,尊重村落自然和地域文化,以“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为规划理念,强化“一张蓝图绘到底”,依托现有的山体地形、村容村貌、田园风光等景观资源,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民俗文化的美丽乡村。2019年,我县获评乡村振兴省级先进镇1个,示范村3个,市级先进镇1个,示范村13个;县级宜居乡村100个,市级90个,省级55个。
(二)统筹制定实施方案。原县委农工委将人居环境整治纳入了乡村振兴战略的规划,并结合中央、省三年人居环境整治攻坚行动精神及要求,开展了相关工作。其一,我局会同县发展改革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住房城乡建设局、县水务局、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县生态环境局编制完善了《泸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2018-2020年规划建设方案》。其二,分三年度梯次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打赢实施乡村振兴第一打仗“厕所革命”,旨在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2019年在20个村,2020年在38个村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厕所革命”整村示范推进。围绕建设任务、责任主体、奖补标准及方式、进度安排、考核验收等为主,确保方案落地落实。其三,在工作中强调务必结合实际,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坚持“宜水则水、宜旱则旱”,不搞“一刀切”,因地制宜选择适宜技术模式,推进户用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实现粪污无害化处理或资源化利用。促进环境质量的改善提升。
二、注重统筹与特色传承
我局结合县情民意,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强化部门间配合协作,调动乡贤、知名人士、域内企业等的积极参与。坚持量力而行。杜绝“形象工程”,坚决不搞大广场、不建大牌坊、不造大公园,尽量做到不平山、不填塘、不砍树,确保乡村既有城市品质、又有乡村味道。如喻寺镇谭坝村开展环境治理,成功打造了油菜花节旅游休闲项目,既美化了环境,又给周边村民带来了创业就业机会。
截至目前,我县共创建5个国家级传统村落、1个历史文化名镇、1个四川最美古村落。兆雅镇新溪村、方洞镇石牌坊村、方洞镇宋田村、立石镇玉龙村、百和镇东林观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立石镇被列入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兆雅镇新溪村被评为第一批四川最美古村落。
三、强化形象提升与目标实现
大力推动家园美化,按照“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模式,进一步优化村落布局,宜聚则聚、宜散则散,不整齐划一,集中连排,要依山就势,错落有致。不断挖掘乡村建筑特色,加强乡村建筑风貌管控力度,搞好风貌塑造,大力提升乡村建筑庭院外观设计水平和环境品质。实现“五化”要求(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照明亮化、环境净化、乡土文化),助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今年将力争实现县级美丽宜居乡村100个村,市级86个村,省级65个村。
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支持,欢迎多提宝贵意见。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