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旅游>山水泸县>详细内容

龙文化破圈 + 消费 buff 叠满,泸县解锁县域文旅融合新范式

来源:文旅泸州 发布时间:10-10 18:42:01 浏览次数: 【字体:

川渝龙舞大联欢

国庆中秋双节叠加的8天假期,既是检验县域文旅融合发展成色的“试金石”,也是展现小城独特魅力的“大舞台”。2025年国庆期间,泸县以“汇聚泸县惠享龙城”为核心,锚定“文化赋能、场景创新、消费激活”三大方向,将龙文化非遗、本土民俗与泸州酒要会·银河左岸音乐节流量、小城旅游体验深度绑定,构建起“可观、可感、可参与、可消费”的文旅生态闭环,不仅让游客沉浸式感受“中国龙文化之乡”的底蕴,更以精准的惠民政策与多元消费场景,实现了文化传播与经济收益的双向共赢,为县域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泸县样本”。

文化赋能

以本土IP为核,

构建文旅融合“辨识度”

县域文旅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能否将本土文化转化为可感知、可体验的旅游符号。泸县深谙此道,国庆期间始终以“龙文化”为灵魂,通过“静态展览+动态展演+互动体验”的三维模式,让传统文化从“博物馆”走向“生活场”,形成独一无二的文旅标识。

1

非遗活态传承:

让龙舞成为“流动的名片”

作为“中国龙舞之乡”,泸县将龙舞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2006年泸州雨坛彩龙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国庆文旅的“重头戏”。10月1日举办的“川渝龙舞大联欢”,汇聚四川黄龙溪火龙、安仁板凳龙与重庆铜梁焰火龙、荷花龙等二十余支队伍,50米长的大蠕龙蜿蜒巡游,鳞片闪烁的鳞龙翻滚腾跃,非遗传承人带领的舞龙队与观众互动,让“龙舞”不再是遥远的技艺,而是触手可及的热闹。

更值得关注的是,龙舞展演并非孤立的“表演”——展演后沿花园干道的巡游,穿插伞技、杂技、川剧变脸吐火等民俗队伍,形成“全民共庆”的场景,既强化了川渝文化联动,也让游客成为文化传播的参与者。

2

文博深度体验:

让历史“可听可玩可感”

泸县宋代石刻博物馆作为承载地方历史的核心载体,国庆期间突破“参观式”游览局限,打造“沉浸式”文博体验。一方面,提供“免费听”服务:10月1日-8日每天两场专业讲解,龙脑桥景区扫码即可获取语音讲解,让游客读懂“明代石桥瑞兽雕刻”“宋代武士造像铠甲细节”背后的故事。

另一方面,设计“互动式”活动:10月1日的“礼赞新时代”写祝福贴、10月2日的龙文化讲座、10月3日的“月满中秋”投壶游戏、10月4日的博物馆奇妙游,将“龙文化”从历史文物延伸到手工实践,尤其是针对家庭游客的研学活动,让青少年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中理解“团结协作”的文化内涵,实现“以文育人”与“以旅引流”的双重效果。

场景创新

以“小城体验”为纲,

拓宽文旅消费“边界感”

小城体验

1

赛事场景:

让“百姓舞台”成为消费“聚客点”

国庆期间,泸县音乐广场成为“全天候”文化消费主场:10月2日-3日下午的“百姓大舞台歌手大赛”,吸引18-60岁本土音乐爱好者参与,选手演唱的“家乡主题歌”引发观众共鸣;晚间的“农民演艺达人赛”倡导“有才你就来”,从地方戏曲、农事情景剧到魔术杂技,接地气的表演让广场成为“百姓狂欢场”。

这种“赛事+广场”的场景设计,不仅免费向游客开放,更带动周边小吃摊、饮品店、商超的消费——游客看完比赛后逛夜市、买伴手礼,形成“文化观赏-即时消费”的联动,让“流量”转化为“留量”。

2

线路场景:

让“深度游”替代“打卡游”

针对8天长假,泸县设计“8日深度游”线路,覆盖“文博赏艺、龙桥寻古、龙眼采摘、山水探秘”等主题,精准匹配不同游客需求:10月1日-3日聚焦城区文化活动,满足“短平快”的体验需求;10月4日-7日延伸至乡村,潮河镇的百年龙眼林采摘、道林沟的“川南小九寨”徒步、玉龙湖的游船垂钓,让游客感受“从城市到乡野”的切换。

线路设计中更注重“美食串联”,从唐三娃饭店的叉椒回锅肉、夫妻饭店的粉肠汤,到干烧鲫鱼酒楼的秘制河鲜、山野小院的乡野腊猪肉,每一站都嵌入“泸县味道”,让“舌尖体验”成为“深度游”的重要记忆点。

3

联动场景:

让“音乐节流量”转化为“小城客流”

泸县敏锐把握泸州酒要会·银河左岸音乐节的流量机遇,推出针对性优惠政策:市外游客持音乐节门票票根(电子票或纸质票均可),在泸县吃住游娱购均享折扣——麗枫酒店、云兮酒店提供免费客房或8折住宿,龙城大酒店、龙江峡生态园用餐享9折或8.5折,玉蟾山景区、太平洋影城也有专属优惠。

这种“外展引流、本地转化”的策略,既借助音乐节的影响力吸引市外游客,又通过“折扣优惠”降低消费门槛,让游客“愿意来、留得住、花得值”。

实践的启示

县域文旅融合如何“走深走实”

泸县国庆假期的文旅融合实践,并非简单的“活动堆砌”,而是围绕“文化为核、体验为魂、消费为基”的系统设计,其经验对其他县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立足本土,做足“差异化”文章

泸县没有盲目模仿“网红打卡地”,而是聚焦“龙文化”这一独特IP,通过龙舞、龙桥、龙文化研学等场景,构建起“人无我有”的辨识度,这启示县域文旅需深挖本土文化,将“特色”转化为“竞争力”。

流量联动,做好“借势”文章

泸县借力泸州酒要会·银河左岸音乐节的外部流量,通过门票票根优惠实现“引流转化”,同时通过短视频大赛激活内部流量,这启示县域文旅需打破“闭门造车”思维,既“向内挖潜”激活本土资源,也“向外借力”链接外部流量。

惠民助企,做活“共赢”文章

泸县的“龙城七免”政策既让游客得实惠,也帮助企业拓市场,政府搭建平台、企业参与让利、游客享受服务,形成“三方共赢”的生态,这启示县域文旅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文旅发展成果惠及游客与本土企业。

场景多元,做细“体验”文章

从日间的文博研学、采摘游,到夜间的赛事展演、夜市消费,从城区的广场活动到乡村的山水探秘,泸县覆盖“全时段、全空间、全人群”的场景设计,让游客“有得玩、有得吃、有得买”,这启示县域文旅需跳出“单一观光”思维,转向“深度体验”,让小城旅游更有“烟火气”与“记忆点”。

国庆假期已过,但泸县文旅融合的实践仍在继续。从“龙文化”的活态传承,到“小城体验”的场景创新,再到“惠民助企”的消费激活,泸县用行动证明:县域文旅只要立足本土、聚焦需求、做好联动,就能走出一条“以文塑旅、以旅兴产、以产惠民”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这不仅是泸县的经验,更是中国县域文旅融合发展的缩影——当每一座小城都能找到自己的“文化符号”与“体验特色”,中国文旅的“全域时代”必将加速到来。


龙文化 消费 buff 泸县 解锁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