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部分图片感谢张云飞老师拍摄。
中国是龙的故乡,在我们的信仰里面,龙绝对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从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对原始龙的图腾崇拜,到今天人们仍然多以带有“龙”字的成语或典故来形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我们称自己是龙的传人,十二生肖里有龙属相,二月二有龙抬头的节日,端午节更要划龙舟,逢年过节都要举行一些如舞龙灯、祭龙王之类的喜庆活动,祈盼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丰衣足食。中国龙文化起源及龙文化对中国的现实意义,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五千年来已深深扎根于所有中国人的心中,形成了具有强大凝聚力的龙文化,龙文化在历史上曾为中国的统一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今,它仍为中国的统一和繁荣发挥着自己独有的作用。
我想,全国任何一个地区都有龙文化的缩影,但是,在泸州龙文化又如何呢?
这座拥有近三千年历史的四川盆地南缘的边州之城,在巴蜀没被秦朝大将灭国之前,它还属于夷族所居。早在秦朝时期,秦惠文王便在军事战略上独具慧眼,欲得天下必须要有稳定的后方,同时粮草的供给侧是成败的关键所在,而巴蜀地区沃野千里,农耕系统发达,成为了秦朝志在必得的地方。于是,秦王派出大军攻伐,占领巴蜀地区,为秦朝未来一统天下打下了坚实基础。
不知道蜀虫巴蛇的先民所崇拜的是什么?但是秦国统一巴蜀后,华夏文化开始逐步取代原始的巴蜀文化或者说成就了高度融合。
过了一千多年前以后宋代的泸州,特别是南宋,因为军事地位的重要性,所以即便历史对它记载并不丰富,但是以泸州的泸县和合江为首的两处大量宋墓群的出土,也可以看出当时此地的兴盛。不弱京都。
而且从另一个角度可以看出,那个时候老泸州人的石刻技艺就已经炉火纯青了。
然而地下的东西埋藏了很多年以后才有机会重见天日,但是地面上则一直被使用着,这其中,泸县各个乡镇遍布的那些石桥,且不谈少部分存世的宋桥,就明清的石桥,至今还有170多条,而且基本每一个都有造型,以龙形态为主要基调,成就了目前全国唯一保存良好,数量巨大,龙文化元素最多的龙脑石桥群。
这一点上,泸州的泸县最为突出,也是泸县人最值得骄傲的地方。
《寻蜀记》的作者萧易,从考古角度看古蜀尘封已久的历史,其中泸州被列入的不是四百年的国宝窖池,而宋代崖墓群和泸县龙桥。可见它的价值有多高,意义有多深。
四川之域,虽然土地肥沃,仙山林立,但是除了成都平原以外,越是东南方向,地势越不平坦。虽然泸州不像重庆那样山城陡峭的格局,丘陵地带,依然参差不齐,犬牙交错。尽管我们有两江之利,却多斑鸠砂地质,农业虽然曾经为主,然而乡镇之间交通并不便利。看着相近的地方,因为一些山涧小溪,支流河道,各种隔阻。然而即便如此,泸州老一辈人也知道方便之门的要义,就是要四通八达。
于是从明清开始,泸州的龙脑龙形石桥开始大规模建设,其影响遍布整个川南。
我相信从古至今这样的价值观已经根植到大众的骨子里了。
宋朝的时候,乡镇更加落后,即便如此,人们也开始进行道路和桥梁的建设。
南宋时期达到了一个顶峰。从那个时候的崖墓留存可以见到端倪。可惜当年虽然桥也建设无数,却保留不多。究起源于,还是南宋末年战火频繁,流离失所,四散逃离。那些露天的桥梁,没有了行人和维护,逐渐衰退和坍塌。
到了明朝,朱家坐稳了天下,泸州也开始重新地复苏。在湖广填川之前,那些因为战火远离故土的老泸州人回归,那些其他地方迁徙者的融入,给泸州带来了新鲜的活力。
而这个时候,泸州的十大乡开始慢慢形成。为了便于交流和行走,泸州很多乡镇对道路和架设桥梁更加重视。
只是那个年代,从官方到个人都有参与。那些沉寂多年的鲁班传入石匠工人,开始重新有了用武之地。而外来的技艺交流,使得本来就是善于石刻的泸州人,技术得到了更大的提升。
于是从明清开始,泸州的龙脑龙形石桥开始大规模建设,其影响遍布整个川南。
如果说到精细,明代与清代早期算是最佳的范本,基本属于即宋朝后,第二次龙桥高峰,也成为今天泸县龙文化重要见证和历史依据。
古代佛家有石桥禅:
阿难对佛祖说 :我喜欢上了一女子。
佛祖问阿难:你有多喜欢这女子?
阿难说:我愿化身石桥,受那五百年风吹,五百年日晒,五百年雨淋,只求她从桥上经过。
会有多喜欢?可是一见钟情便倾心一世?可是不问回报而付出等待?阿难,某日等那女子从桥上经过,那也便只是经过了,此刻你已化身成了石桥,注定只与风雨厮守。
今天假如你去见过泸县的龙脑石桥群,一定也会有让你动情倾心的地方,因为它包含了泸州的人文精神和气质,更包含了酒城儿女对龙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可和依恋。
这正是:群龙聚集在泸县,化作水梁镇八方。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