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态园总体简介
泸县龙桥文化生态园位于泸县县城北部,包括福集镇的小马滩村、赵岩村、龙华村三个行政村大部分,规划面积3.9平方公里,辐射面积21.3平方公里。园区内生态资源富集,河湾池塘星罗棋布,三个行政村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以龙为主题的民间传说、故事种类繁多,堪与赵州桥和卢沟桥媲美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脑桥闻名中外,龙脑寺香火兴旺,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优美的人文自然条件。规划遵循综合性、整体性、因地制宜,突出特点、生态化、以人为本、统一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通过对乡村环境、田园景观、龙文化景观、建筑风貌进行综合整治,全面提升乡村整体特色。建设期限为2013——2015年,总投资4亿元,项目包括建设“一带一环三轴一心七区”,即九曲河生态游憩观光带、游憩环线、两条景观主轴、一条功能主轴、龙脑桥核心保护区、入口综合服务区、龙桥胜景博览区、新农村新生活示范片区、滨水休闲度假区、农耕文化民俗风情区、开心农场体验区和精品农业展示区等。
结合园区内独特的龙桥、龙舞文化、以“龙桥生态园”,“龙子文化传统村落”以及龙主题的节庆与活动,打造独一无二的“中国龙乡”文化品牌,在形成新农村综合体发展模式的同时,打造精品文化旅游村寨的集群区域,并带动文化创意和生态旅游的产业的发展。目前已建成了3000亩优质花木基地、3000亩蔬菜基地、2000亩优质水果基地。2013年已创建成中国美丽乡村、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现正在创建AAAA级景区。已竣工或2014年即将竣工的旅游景点“一道一区五园一中心”:自行车观光骑游道、龙脑桥核心保护区、龙桥百花洲(包括生态百花园、四季鲜花园、休闲荷花园、有机葡萄园、开心采摘园和现代农业展示中心)。2015年还将启动农科中心、民俗文化村等建设。把生态园打造成为“年年有节、季季有果、月月有花、天天有人”,全省领先、川南一流的文化生态型乡村旅游品牌。
二、代表性景观简介
(一)九龙牌坊入口景观
位于整个园区的南入口、321国道旁,距离泸县城区2公里,占地近100亩。有九龙石牌坊、亲水码头、牌坊广场、九曲河边步游道、绿地草坪、景观亭(墙)等,供游人进入景区时的短时休息,放松车程的疲惫。
(二)自行车观光骑游道
位于景区内接待中心旁,宽约6米,长4.7公里(后期将延伸到7公里,形成骑游环线),采用大红彩色中粒式沥青混凝土彩色路面。整个骑游道沿九曲河、贯穿园区的石刻文化长廊、鲜花园、现代农业展示中心、荷花园、采摘园等几个主要景点。目前有电瓶车、自行车租赁等经营业务。
(三)龙脑桥
位于泸县县城福集北郊4千米的九曲河上,在泸州至隆昌的古驿道上。龙脑桥是199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脑桥是中国最大的龙雕石板梁桥。
龙脑桥下游60米处的河中有一天然石像龙,所以这里的地名叫龙脑石。后来建桥雕龙,桥名就叫龙脑桥。龙脑桥本来也是龙雕为主的石板梁桥。
根据专家的推断,龙脑桥建造于明代洪武年间。当时,在官方支持下,张姓、何姓为主的乡人发起捐资修建了龙脑桥。古碑上有“张诸公动念修造”的记载。
从明代洪武年间算起,龙脑桥至今已有600多年;乾隆四十三年 “钦命永宁道泸州以北九十华里九曲河龙脑桥予以保护”,当时的圣旨碑就在桥北端的碑亭处。 1990年将桥升高1.3米、修复桥头堡后即成现状。
龙脑桥大致为南——北走向,现桥长54米,宽1.9米,高5.3米,12墩13孔。每块梁板重近5吨,桥墩每块条石重近7吨,整块石料铸成的龙雕超过14吨;龙嘴中的的宝珠重达50千克。中间八桥墩从北到南雕刻麒麟、青狮、四龙、白象和麒麟。 国家文物局古建专家组组长罗哲文评价:如此巨大比例形象的龙、兽群雕,如此精美的桥梁石刻艺术,在全国古桥中,确属罕见,特别是保存如此完好,更是难得!
龙脑桥中间八桥墩从北到南,雕刻麒麟、青狮、四龙、白象和麒麟。(来到麒麟处)桥的两端,各有一只麒麟,形态各异。就以这只麒麟来说,头长170厘米,宽80厘米,高190厘米。昂首张口,下颌前伸,刻有卷曲胡须,上唇微翘,口内前后各有一对尖牙,衔绶带。头刻一对粗短的角,角尾分叉上翘;珠圆耳尖;头顶横刻毛发,刻工精细。麒麟身上,刻有交错排列的半圆形鳞甲片,颈下有一形象逼真的中国结。麒麟蹲伏状,脚似牛蹄,前足分别踏着兵书、宝剑,尾在桥墩的另一端,高翘卷于桥板上。
青狮的雕刻:头长140厘米,宽80厘米,高170厘米,头的顶部和腮部均刻有卷毛,眼圆鼻小耳大,口唇短平,嘴巴微微张开,露出两对尖牙,口衔绶带,交绕在两足上;作蹲式,两前爪各抓一绣球。
四尊龙雕大同小异,但它们各具神态,艺术空间掌握运用娴熟。以最大的王龙为例,用整块石料雕刻而成,头长280厘米,宽80厘米,高220厘米,龙身卷曲成“S”形,刻有纵列绳纹状鳞甲,背脊有翅,龙身后部隐入一朵卷云纹中。龙头上的鼻、角、眼、耳、唇、须等,线条流畅、细腻。头顶部刻有“王”字,龙嘴微张,口里含有直径为45厘米的可动圆形宝珠,龙鼻与龙嘴镂空雕刻,相互相通;龙尾在桥墩的另一端隐入浮雕的云朵中,长60厘米,宽80厘米,高120厘米。
桥中间一桥板上有三尺金莲脚印似的痕迹。传说在修桥的时候,工匠们把这块石板放上去后不能完全平整吻合,很是着急。这时候有个老太婆从这里经过,她金莲小脚就往上一踩,整块石板就平平整整的了。人们惊讶的时候却不见了老太婆的身影,就认为她是神仙,就把这叫作神仙脚印了。
白象的雕刻:这是白象,头长135厘米,宽70厘米,高170厘米。象鼻子一直下垂至颈部,嘴紧闭,露出一对长牙,牙尖朝上,双耳肥大,眼长珠圆,作伏卧状,没有任何佩饰,却给人安祥、宁静的感受。
纵观全局,所有的雕刻似乎构成这样的组合:龙王率龙子龙孙奋力遨游,大象河边畅饮、青狮怒吼,麒麟两便被守候!
还要告诉大家,在这种平板石桥上雕龙的龙桥,泸县多达170座!龙脑桥只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龙脑桥东北侧约300米的地方,就是龙脑寺的遗址。龙脑寺作为一代名刹,当时十分热闹! 东北侧侧约1000米的地方,叫龙洞山,那里有一个汉墓群。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古道遗址和痕迹。据考,龙脑桥正是在古代泸州到隆昌、成都的古道之上。
古人为何要雕刻瑞兽呢?古人首先是为了祈求平安,想借瑞兽的力量达到安澜平波、桥梁永固的目的。客观上,先民把信仰和寄托雕刻为很逼真很有艺术性的实物,就把桥梁的实用性和艺术性结合起来了。龙脑桥成为中国平板桥梁石雕艺术一绝!
龙脑桥为何能保存600多年呢呢?首先,桥自身结构的科学性和巨大的承受力,是重要因素;第二、与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关。第三、当地干部群众的保护 龙脑桥的石料来自哪里?石板怎样磊砌起来的呢?有兴趣的,我们可以探讨。(运石、砌石、铺桥面的方法交流)
龙脑桥是泸县龙桥的典型代表。泸县还有170余座龙桥,分布各镇。这些龙桥群正在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名录。
(四)石刻文化长廊
长廊位于龙脑桥东面,雕塑轴线以原来龙脑寺遗址(龙脑桥西)通过龙脑桥到现在龙脑寺(龙脑桥东)的景观步道为主轴,辐射周边小园区,平面布置图像巨大的龙头,形成一个完整的龙文化公园。将游园路线做详细分析并纳入雕塑规划作综合考虑,达到雕塑有序安放与游人惬意参观和谐统一。突出山地丘陵城市景观雕塑规划“显山露水、空灵通透”的重要灵魂。对文化、休闲、环境和人的相互关系作出经典释义。
整个石雕从东往西,由一个九龙柱广场和中华龙脉形成主轴线。九龙柱广场位于现龙脑寺门前,由居于文化广场与景观步道轴线交会处中心位置的主雕龙跃中华和八根呈弧形阵列布置的文化柱组成。主雕龙跃中华,柱顶飞腾的龙在华夏大地播洒祥瑞之气,柱底以龙生九子,各有不同为主要创意出发点,讲述母文化与子文化的传承与和谐,既紧密团结形成共同体,又分散发展各有千秋。九子代表地域文化的多元发展,形成丰富多彩的文明社会。八根文化柱气势宏辉,文化氛围强烈,每个文化柱分别雕刻伏羲女娲传说、黄帝御龙升天、禹用应龙治水、龙女传说、二月二龙抬头、鱼跃龙门、龙珠传说、祭龙大典等不同的龙文化传说的精彩解读。
在文化广场旁边另建乾隆圣旨碑,形成独立的围合空间,与其他景观和雕塑互不干扰,曾加圣旨的威严和人们文化保护的意识。
中华龙脉,位置在景观步道中间,流动的水体代表龙文化的传承生生不息,衍生出龙在不同时代的艺术形象,地雕与水体结合,晚上谱以灯光更显中华龙脉脉络清晰。中华龙脉两边由四海龙王、龙门、九龙浴太子、四块浮雕、两个圆雕、景观小品组成。
四海龙王,位置在中华龙脉一旁,龙头人身造型是老百姓最喜爱最信奉的神的形象。寺庙已焚毁,心中神龙尤在,表达百姓心中“风调雨顺,祥和安宁”之意境。
龙门,在步游道与龙脑桥之间,建筑与雕塑的结合,取传统建筑之精华谱现代雕塑之释义,既是建筑化的雕塑,又是雕塑化的建筑,形式丰富,寓意深刻,影响广博。
九龙浴太子,位置在步道小广场水池里,根据玉蟾山雕刻和佛教典籍《本行经》记载:佛祖释迦牟尼一诞生就能说话会走路,他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各走了七步,每走一步,地上就开出一朵莲花。他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道:“天上天下,唯吾独尊”,这时候花园里忽然出现了两方池水,天空中出现九条巨龙,吐出水柱,为其沐浴净身。是太阳崇拜与龙文化传说的结合点,是关爱生命向往光明的象征。白天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夜晚在灯光的辉映下流光溢彩。
四块浮雕、两个圆雕,位置在景观步道两边,两种雕塑形式放在一起,形成灵活多变的视觉感受,使得景观造型的视觉效果丰富而饱满,与环境达到和谐与统一。浮雕内容有:龙的起源、龙舟文化、龙桥文化、舞龙文化。圆雕有:典故画龙点睛、乾卦对龙的释义。
景观小品、位置在景观步道和步游道两边,与龙有关的景观小品,在材质,造型,功用上与其他龙文化雕塑形成互补,人们可以在雕塑上坐卧形成互动,使游人倍感亲切。
摩崖题刻雕刻在原来龙脑寺遗址(龙脑桥西桥头)两侧的崖壁上。将历朝有名的关于龙的诗词歌赋,以及龙字的书法作品镌刻于崖壁之上。形成百龙壁、百龙赋与泸县百座龙桥相呼应。丰富了龙文化的表达形式,文化气场之宏伟,沁润观者之心灵。
(五)现代农业展示中心
位于龙桥文化生态园东北面,背靠九曲河,紧邻龙脑桥,始建于2013年3月,与鲜花园植物园、采摘园形成品字形布局。项目占地3000亩,其中鲜花植物园1500亩(含已建成荷花园500亩,在建温室鲜花300亩,露地四季鲜花700亩),采摘园1250亩(含已建成葡萄采摘300亩,在建四季采摘925亩),核心展示区250亩。
核心展示区主要建设内容有:玻璃日光展示棚1栋,面积7744㎡;玻璃日光智能育苗温室棚1栋,面积3000㎡;连栋生产棚2栋,面积4000㎡。配套建设有鲜花大道、观赏走廊、中式婚庆广场、生态停车场、滨水步道、栈台、码头、茶吧、索桥等服务设施和快乐向前冲竞技游乐设施,建设集现代农业生产与展示、生态与生活、观光与休闲等功能为一体。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民俗文化及农家生活,园内有集中种植的热带植物、沙漠植物等,还有轮式、壁式、三角形、空中悬挂式等多种无土栽培模式展示,以及番茄树、辣椒树、茄子树、巨型南瓜等展示,为游客休闲旅游、农事体验、新品实验、植物观赏、餐饮休闲等提供生态综合场所。
生态餐厅位于展示中心玻璃日光展示棚的左面,占该棚约1/3的面积,内有奢王府、江南府、茅草屋、吊脚楼、卡座及公共大餐厅组成,可以同时容纳近100桌人就餐。厅内绿植环绕,生机盎然,小桥下溪水潺潺流淌其间,亭台楼阁玉立,空中鲜花盛开印染蓝天白云,形成一幅绚丽的江南画卷。
(六)民俗文化村
是现代农业展示中心的配套项目。位于现代农业展示中心与在建的四季鲜花园之间,占地面积2.5公顷。主要功能是为现代农业展示中心提供住宿和商购等旅游功能补充。规划建设上通过组团式、四合院式,充分利用现状地高差,形成高低错落,层层叠叠的村落结构景观,结合山地竖向设计,巧妙形成三层台地。山顶平台为观景台,中间是集农家旅游产品、纪念品、休闲购物、食宿、体验等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服务特色一条街。建筑以两层居多,局部三层,总体形成底层商铺,二、三楼自住或乡村接待服务。配套完善文化、卫生、商业、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构建“吃农家饭、住农家院、观自然景、赏民俗情、享田园乐”的乡村文化旅游新风尚。
(七)七彩鲜花园
位于龙桥文化生态园西部,占地面积3000亩(核心区面积300多亩)、园内有划船河道(划着游船赏花)、小火车、西式婚庆广场、人工湖及水体、植物迷宫、草坪、多个七彩花门和大风车及一些西式建筑等休闲设施,园内种植有薰衣草、波斯菊、向日葵等数十种,四季更替,形成七色花海的壮丽奇观。
(八)休闲荷花园
位于龙桥文化生态园中西部,与采摘园接壤。占地面积共500亩、有40余种品种、20余万株,花期从每年4月底至10月初,为川内最大规模、品种最多的观赏荷花基地,园内中心景观以“荷塘月色为核心景点,建设沿河绿篱长廊、观荷步游道、茶吧、荷花园观景平台、动漫水世界、艺术荷花和二十四节气文化浮雕墙”构成。依托荷花园建造荷花书院乡村酒店,以荷花、荷叶、莲子、根茎、藕节等进行深度包装、开发系列旅游产品,打造成为龙桥文化生态园的精品园中园。
(九)开心采摘园
有机葡萄园,位于荷花园南面,共100亩、40余种高新品种自2013年起已向游人开放;采摘园位于中式婚庆广场、鲜花园河对面,共1000余亩,主要以蓝莓、草莓、桑葚等供游客采摘、购买,是馈赠亲朋的最佳礼品。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