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首届文物保护利用大会·平行分会——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石质文物保护利用”在四川泸县宋代石刻博物馆圆满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文物学会、中国文物报社联合主办,四川省文物局、泸州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提供支持,泸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协办。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幸军,四川省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濮新,中国文物遗产研究院三级研究员、副院长李向东,泸县县委副书记、县长张程出席会议。

幸军在致辞中指出,石质文物是承载文明记忆的瑰宝,保护它们就是守护中华文脉的根基。本次会议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行动。他就未来工作提出三点希望:一是坚持科学引领,深化劣化机理研究,运用现代科技构筑坚实的科学防护体系;二是推动创新利用,深入挖掘文物价值,让文物保护成果更好惠及于民;三是加强协同合作,打破地域机构界限,构建资源共享、联动高效的工作格局,共同推动石质文物保护利用事业迈向更高水平。
濮新在致辞中介绍了四川石窟寺的资源优势,指出全省石窟寺(含摩崖造像)数量位居全国第一,是与中国北方造像系统相辅相成的庞大体系。他表示,四川正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全力推进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建设,并创新建设乡村石窟文化公园,推动保护利用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他高度肯定了泸县经验,认为泸县在龙桥、宋墓等核心资源的保护修缮、价值阐释与展示利用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为破解石质文物保护的难点、堵点问题提供了宝贵借鉴。
张程代表中共泸县县委、泸县人民政府对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泸县作为千年古县,文化底蕴深厚,龙文化资源异彩纷呈。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方针,系统推进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取得了显著成效。未来,泸县将继续发挥资源特色,实施文物数字化等重点工程,加大文化遗产价值转化,并诚挚期望各位专家持续关心支持泸县,共同为全国文物事业繁荣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会上,来自上海大学、四川大学、复旦大学、敦煌研究院、大足石刻研究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围绕石质文物病害机理、修复材料、监测预警、保护实践等议题作了专题报告与沙龙交流。
当天下午,与会专家还赴泸县宋代石刻博物馆、玉蟾山、龙脑桥等点位开展实地调研,深入了解泸县在石质文物保护与文旅融合方面的创新实践。
县领导王斌参加会议。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